2014年8月8日 星期五

『鮭魚』台語怎麼說?

不知道鮭魚台語怎麼說的人,會直接說華語的『鮭魚』;不過,當把台語書寫成文字的時候,卻絕對不可以寫成「鮭魚」,理由有二,

第一,「鮭」字,音「台羅 kê;注音 ㄍㄟˊ;ipa ke35」,在台語中的意思是「醃漬過的肉類」。東勢的客家人做kê,就是把淡水的小魚小蝦,於瓶中醃製,日後可以食用;澎湖人也有類似的作法,也叫kê。「鮭」在台語的語用,並不是魚的名稱。

第二,我們現在熟知的「鮭魚」,台灣不產。要到日治時期,遠洋漁業的技術被引進台灣之後,台灣人才會知道「鮭魚」這種魚。由此可推知,在此之前,台灣人絕不可能將「鮭魚」納入自己對世界的分類系統當中,當然也不會對「鮭魚」進行命名。但當「鮭魚」這種魚出現在台灣人眼前的時候,當時的人就必須把這種「新」的魚類納入自己對世界認識的分類當中。一種可行的辦法是,直接採用外來語成為一種新分類。另一種可能的辦法是,把「新」的和「舊」的已知的做比較,然後把新的東西納入舊系統當中。

台灣人對鮭魚的分類命名應是採行第二種方法。鮭魚的台語是「紅鰱魚」,相對於紅鰱魚的就是鰱仔(白鰱)。這兩種魚其實外表沒有很相似,有可能過去人們的分類標準採行的是魚肉的色澤。或是另一種台語的叫法是「鹹鰱魚」,這則明顯是採用製備食物的過程作為分類了。

其實也有一些人,直接接受了外來語的說法,而把鮭魚的台語說成「三文魚(salmon)」。




Âng-liân-hî (紅鰱魚)

綜合這兩點讓我們知道,在台語書寫中用「鮭魚」指稱「salmon」是不對的。「鮭魚」是華語的概念,在台語中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。名物分類,跟生成這些名稱的脈絡有不可分離的關係,貿然把華語語用套入台語書寫中,無異於對華語霸權投降,原台語的語用、脈絡都會被消滅掉。

有人可能會疑問,「櫻花鉤吻鮭」這種原生於台灣的「鮭魚」,台語怎麼說?說到這種台灣的保育類動物,就必須知道,他「只生存在大甲溪上游環山村海拔1500m以上的溪流」,也因此,他不是常見魚類,也不具經濟效益,客語或台語語族對這種魚都很陌生。住在那邊的人才有機會「利用」這種魚,也才會幫這種魚命名。住在這個區域的人是泰雅,而他們對這種魚的稱呼是「bunban」。

~~~ 與網友討論補充 ~~~

http://goo.gl/EpWbKu (p.53):據此,Sqoyaw(環山)部落有稱之為nbang者。
http://goo.gl/JxnK8N:據此,Pyanan(南山)部落有稱之為lngbang者。
環山部落Tesing Silan(廖英助)老師編寫的《泰雅爾語辭典》(Atayal-Atayal Dictionary, p.175)記錄了blngbang, nbang和bngbang,猜想都是櫻花鉤吻鮭的異稱。由於有bunban的記錄,我猜,或許也有稱之為bnbang的吧?

根據泰雅語參考語法一書,泰雅語的音節結構規則為(C+(C))+V+C,也就是以元音為核心,前後加上輔音或輔音群(最後一個元音的後面不會再有輔音群)。

推測,環山部落對櫻花鉤吻鮭的稱呼,a 元音 是核心,後面接上 ŋ 輔音。a 前面的輔音群可能會有刪除或植入的變異。bunban可能是過去記音上的誤殖, blŋbaŋ ,lŋbaŋ, nbaŋ(有可能是 ŋbaŋ,或者只是部落間方言差), bŋbaŋ皆是泰雅語對該魚的稱呼。


假定blngbang是「原形」,bngbang脫落了l,lngbang脫落了開頭的b,nbang脫落了bl-且-ng-為-n-取代。ng和n混淆或互換的現象似乎也是有的,所以,如果有個bnbang似乎也是可能的。

1 則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