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9日 星期四

端午節,誰的粽子?

端午節,一般稱呼為 gō͘-goe̍h-cheh(五月節)或者bah-chàng-cheh (肉粽節),文鄒鄒的(偽)文青才會稱呼它為toan-iông-chiat(端陽節)或toan-ngó͘ -chiat(端午節)。(ps. 注意喔,一般說法的節跟文鄒鄒說法的節,發音不同)。



社會,是一大群有著同質性但是充滿著異質性的人構成的,並非只有文鄒鄒的(同質偽)文青才能代表社會。所以啊,隨便抓個慣常說台語的人來問,十之八九都會告訴我們這個五月節又叫肉粽節,就是吃肉粽的節日啦;什麼端陽端午的說法,並不流行哩(華語世界倒是很流行)。

肉粽,大家都不陌生,聽說,還會有人無聊到要去戰南粽北粽?(樣毋戰客家鹼粽?Ngài姑姑盡會縛喔!)

這邊,不是要戰什麼南北粽,鹼粽,粄粽,這邊只是要提醒大家,用葉子把米和食材包起來煮熟了吃,當然你可以把這些都指稱為粽子,但是,端午節和粽子這樣的脈絡跟框架,只是台灣這個社會裡一部份的人所共享的知識跟傳統,它(雖然被國家訂為國定假日)並不是所有人都共享的知識跟傳統。

薩奇萊雅的alibangbang
我這麼說,是因為有一些人,看到排灣的cinavu,魯凱的inavuy,阿美/薩奇萊雅的alibongbong,都是「用葉子包米跟食材」,就說那是原住民的粽子啦。親愛的台灣人,台灣社會的文化多元,充滿異質性,原住民的歲時祭儀裡面根本沒有「端午」,又何來「粽子」?

有些原住民朋友,由於身處非我族類結構強大的社會中,又有國家力量強力支持端午節,他們就會說:「這個是我們原住民的粽子啦!」 - 在這樣的言語內,透露出來恐怕是被殖民結構內化後扭曲的怪異認同。

我們這些白浪的粽子,老是被建構成和屈原連結在一起,是浪漫?破壞生態環境?故意強調忠臣思想?

阿美的alibangbang
可是,比如人家阿美的alibongbong是真正浪漫的呦!男女談戀愛的時候,男生先對女生表達心意,送給他火力旺盛的九芎、樟木,並且在裡面放有撥開的血桐;女生如果也有意愛,隔天就用林投葉包alibongbong送給男生。alibongbong的意思就是水乳交融哩!(以上取自台灣原住民族數位典藏資料庫)

排灣的cinavu
排灣和魯凱的cinavu, inavuy,是類似的食物,以排灣的cinavu為例,外層是silu(月桃葉),內層則用lavilu (假酸漿葉)包裹餡料:糯米或小米、芋頭、芋頭粉、家豬或山豬五花、油蔥酥、適當調味製成。為什麼要用lavilu呢?因為餡料連著lavilu一起吃,就比較不會脹氣胃不舒服喔!cinavu是祭儀、或招待貴賓常用的美食,可是跟端午一點關係都沒有呢。

親愛的台灣人,端午節的粽子,就是我們這些白浪的粽子,吃多了會胖,而且一點都不浪漫。

別再說那些是「原住民的粽子」,也請(有些)原住民朋友別再把白浪的知識跟傳統往自己身上套用了!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